国企巨头分食新能源“国宴” 民资受挤压创新前景堪忧

作者:

金水

发布时间:

2010-04-06


一场围绕着充电站的争夺在央企巨人间展开。

在深圳,中海油集团与普天集团合资成立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与当地电网的垄断者南方电网激烈竞争承建电动车充电站。国家电网公司新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年内在27个城市开建75个电动车充电站。一个月之后,中石化集团便与北京首科集团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准备将中石化现有的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并扩展至河北、天津乃至其他地区。中石油也在与江苏发改委谈判建站事宜。

这些都发生在“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被写进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前。自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掀起国企投资风电潮之后,又一波国企新能源投资浪潮来袭。

新资金还在集结,等候加入新能源“国家队”的行列。中国人寿[29.05 0.31%]集团总裁杨超在“两会”上递交提案,建议政府在保险资金运用细则、税费优惠等方面打开通道,由大保险公司牵头成立产业基金,专门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杨超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从投资到见效的运作周期长,需要资金量大,一般的短期社会资金难以支持。更需要保险资金等中长线资金的介入。”

几个月前,在中国新能源投资的“国家队”中,中海油还称得上最激进的投资者之一。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海油批准的新能源投资已逾百亿元人民币。一位中海油内部权威人士透露,未来五至十年内,中海油将向新能源领域投资175亿元人民币,主要投向三个领域——煤基清洁能源(煤制气)、风电,和汽车动力电池。现在,随着中央、地方各路国有资本的大举杀入,这些数字看上去已不那么耀眼。

“国家队”大举投资新能源带来了什么?

政策激活国内需求

全国“两会”开幕第一天,3月3日,资本市场上演了一波新能源股暴涨行情。阳光能源[1.71 0.59%](00757.HK)及保利协鑫(03800.HK)涨11%及7.9%;龙源电力[9.14 -0.65%](00916.HK)及中国风电[0.91 1.11%](00182.HK)涨4.35%及3.4%。连带相关电力设备股重庆机电[2.00 2.56%](02722.HK)、高速传动(00658.HK)及上海电气[9.88 -0.60%](02727.HK)等的升幅均超过5%。

上涨的主要推手是由九三学社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这份全国政协“一号提案”提出,将低碳经济列入“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列入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一位阳光私募投资者对本刊记者表示,去年“4万亿”经济刺激仍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今年明确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吹响新能源投资的集结号角。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要在保留现有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0%到45%”。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在去年年底做出“到202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9%提高至15%左右”的决定。

本刊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拟定的“十二五”规划,已将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等放在首要位置。尽管细节尚待确定,但信号明确: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已定。随着“低碳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动力,将从以往的出口驱动进一步转向国内需求驱动。一个巨大的充满机会与风险的投资盛宴已近在眼前。

近几个月,国家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接到了更多在华修建太阳能发电厂的咨询,投资者来自海内外。

没有人愿意错过这场“国宴”。

中海油动力

类似中海油这样的激进央企,早在三年前已嗅到了中国政策层面将要发生的变化。

2006年下半年,在新能源领域徘徊了几年的中国海洋石油[13.08 2.35%]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终于决心迈出实质性步伐——将原先作为三级单位的新能源板块,从存续企业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中抽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新能源办公室。

负责人是44岁的总经理助理郑长波,直接向傅成玉汇报。翌年,新能源办公室升级为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郑长波出任总经理。

“不改变模式,2020年中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的水平,至少需要等同于52亿吨标煤的能源,届时中国能源消耗量会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哪里去挖这么多煤,有十个中海油、十个中石油也难以为继。”郑长波回忆最初公司做决定时说。

中海油的判断是:中国必然要转向低碳经济,这个转变不可能再依赖市场自身做调节,很可能通过税收杠杆调整——譬如增加环境税、碳税或资源税。石油公司如不及早转变,将来就可能措手不及。

郑长波承认,新能源产业虽然处于初级阶段,充满不确定性,但进入一个并不成熟的新型行业成本相对较低,更容易占据有利地形。

“当下是做,今后也是做,迟做不如早做,迟转变不如早转变。”郑长波说。他常用中海油早年率先进军LNG(液化天然气)产业的例子,来说服观点较为保守的同事。时任中海油总经理的卫留成在清洁能源还不被广泛看好时就选择了投入液化天然气。正因为起步早,中海油才得以在国内LNG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主动”背后也有“被动”成分。无论是昨天的LNG还是今天的新能源,中海油之所以勇于尝试,原因在于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相比,“规模比较小,做老的东西难一点”。

一方面,中国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区块主要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分享,下游炼化销售板块竞争白热化,中海油试图拓展却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海外资源并购面临资源保护主义抵制,中海油去年几次并购意向都因资源国行使优先收购权作罢。以往,中海油还有中国海上油气开采对外合作专营权的独家优势,但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也在积极谋划“下海”,未来竞争形势不容乐观。

三年多过去,中海油的新能源板块目前已小有规模:在内蒙古化德、甘肃玉门、海南东方、山东威海发展风电场;在海南和江苏发展生物柴油;在山西大同发展煤制气。

长链条:电池—电动车—电站

即使主观积极,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的任何突进,也是各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2009年年中,天津市政府给中海油出了一道题——希望中海油能够投资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50亿元,扩建20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生产线。

天津力神是一家国有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以来得到天津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考察天津,天津力神是必到之站。接是不接?天津是中海油环渤海战略最重要一环,中海油每年原油产量五分之三在渤海,战略友谊至关重要。

中海油突击研究了电动汽车及其电池领域的风险和机会。据接近天津力神人士说,中海油最后得出三个初步结论:首先,无论今后能源趋势怎么变化,无论是风能还是太阳能,都要转化为电能。一种出路是并网发电,这是电力公司长项,中海油没有竞争优势;另一个方向就是蓄电,生产蓄电池。最后,50亿元是个大数目,但并非一次性投资,只是扩建年产20万辆纯电动汽车配套电池生产线车的预估投资需求。

2009年7月31日,中海油正式对外公布投资意向。迈出了第一步,就自然地被推向第二步和第三步——既然投资巨额生产这么多电池,肯定要找市场,介入下游。

2009年8月,中海油和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下称普天海油)。12月,普天海油又和电动汽车制造商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杭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双方2010年初在两个以上省会城市启动汽车充电站网络建设。在珠三角,中海油也计划在广东省推广动力电池,先期建设一批动力电池示范站。

到今年年初,中海油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棘手——众泰生产的电动车汽车即将上市,普天海油和众泰打算将这批车和电池放到市场上租赁,每月租金2500元。但这么高的租金能否吸引用户还有待检验。至少在目前油价下,电动车根本“活不过来”。

电动车充电运营模式也还在摸索之中。是建设插电式充电,还是建设电池更换站?如果从用户经济成本角度考虑,插电充电便宜,但是耗时太长,慢充需四到八小时。快充只需半小时,却以缩短电池寿命为代价。而且,中国家庭车库少,公用固定车库也不多,在哪儿插电充电成为大问题。固然石油公司在各地有加油站,但面积有限,同时充电的车辆有限。如果采用更换电池法,用户很方便,但要储备更多电池,成本攀升,企业的压力就会加大。

尽管困难重重,电网公司和石油公司目前都在积极加入充电站建设的跑马圈地,原因就在于中国已基本明确了发展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路径。目前中国已经明确提出在13个城市为公交、公务、出租用电动车提供补贴,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两会”期间透露,针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也即将出台。在这种情况下,石油公司担心未来一旦电动汽车上规模,现有的加油站将遭废弃;电网公司则致力于在新的领域扩充垄断。

“现在跑马圈地是一种适者生存的竞争,投资肯定有部分将来会打水漂。”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室主任单联文说,“不排除一些企业盲目激进,但中海油希望(在新能源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一天,自己不仅留在历史舞台上,而且留在第一梯队”。

往下游去

与中海油主动转型不同,国有发电企业投资风电最初源于政策的硬约束。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规划要求,到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企业,其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必须达到8%以上。

与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相比,风能因发电成本最接近火电(以发电成本计,火力发电为每度0.2元-0.3元,风力约为0.5元-0.6元,太阳能发电约1.2元-1.3元),仍是目前最具商业化、规模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加之中国具备发电条件的风场原本就不多,为了达成目标,五大国有发电集团很快开始了几乎是不计得失的“圈地”运动,并垄断了风电下游。

中电投集团的一位人士介绍说,近两年,由于国家严格控制新上大型火电项目,大规模新上风电,变成了企业扩大装机容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在,中国的风电下游基本上是五大发电集团,加上中广核、神华、华电等共八大国企为投资主体,约占风电下游总投资金额的76%;其他投资来自于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比如电网公司的“三产多经”企业,以及极少数在当地与政府关系紧密的民营企业。私募与风投则集中在风电的上游制造领域。

国电集团以287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容量居首,大唐集团、华能集团紧随其后,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215.42万千瓦和超过100万千瓦。

对央企的杀入,民营企业往往只能撇撇嘴:央企财大气粗,赔得起。但资金雄厚的国有企业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丝毫不在意资金回报。国电集团旗下的龙源电力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0%,在龙源电力成功上市后,华能和大唐都计划将相关风电公司发行上市。

国企需要权衡的还有国资委正在推行的央企EVA考核办法,与传统的考核利润总额相比较,EVA计入了资金成本和利用效率,对新能源这类“投资大、短期没有回报,未来回报也不确定”的项目不利。

以中海油为例,中海油决心把新能源培育成未来支柱产业,理论上不能指望三五年内见显著收益,但在外界和内部的压力下,仍给新能源投资提出了一个回报要求,即实现8%左右的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大家不理解,怎么花钱没有回报呢?效益不好,干吗要干?”带着湖南家乡口音的郑长波说。“现在中海油的风电项目就是按这个标准做。”郑长波算了一笔账:风电场短期难盈利,因为银行头几年为了规避风险,贷款回收幅度很大,但一个风电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可能是十年,前五年紧一点,后五年却能大赚。

有了内部收益率的硬性目标,中海油在选择商业化项目时十分谨慎,根据成熟度来确定重点业务及其发展强度。譬如,对相对成熟的风电产业,提出“要大干快上”,而对不太成熟的生物质能产业,则采取“先进入、积累经验,做好储备再找发展机会”的政策。

这也是“试错”后的经验教训。中海油一度看好生物质能,在江苏南通、海南东方都有投资。海南东方项目是利用小桐籽(麻风树)制造生物柴油。一位不便具名的知情人士介绍,为了做这个项目,中海油用租赁方式在当地征了2000亩地,但一刮台风、下冰雹,麻风树就倒了,不仅原料没了来源,农民还索赔。今年年初,中海油宣布年产6万吨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在海南投产。但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是,项目的原料相当一部分来自马来西亚的进口棕榈油。中海油内部也有声音,要求彻底放弃生物质能。

在生物质能领域,投入最大、最系统的是中粮集团。2005年,中粮集团就提出将生化能源打造为核心产业之一,并将其玉米事业部正式更名为生化能源事业部,核心业务之一就是生物质能源,但中粮仍然面对“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小规模种植”的矛盾。